庙会“没文化”缘于过度商业化

2013年02月23日10:17  大洋网-广州日报

  春节期间的庙会商业味越来越浓,文化味越来越淡,引发众多游客不满。对此,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、民俗学专家高巍日前透露,一项最新统计结果显示,50%的人明年不打算去庙会,75%的人认为庙会就是商业推销。(2月21日《北京晨报》)

  如今有的庙会,商业味完全盖过了文化味。有人形容是“烤串大会”或“小吃大集”,有人调侃是“小商品市场搬家”和“物资交流会”。而且千篇一律,陷入同质化怪圈。而民俗文化、体育娱乐、绝活绝艺等,则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,成了庙会可有可无、凤毛麟角的“配角”。这样的庙会,几无文化承载能力可言。因而现今,“去逛庙会的人多,逛完回家骂庙会的人同样不少”。

  如今有的庙会为何失去了文化味?关键在于,庙会组织者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庙会,当成了一个赚钱工具,将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的庙会,变成了一个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的畸形载体,从而一年更比一年响地高喊“要做大这一块春节旅游经济”。在唯利是图思想主导下,庙会场面越来越大,文化活动却越来越少;这种以资金量为准入标准的庙会,让民俗活动情何以堪?庙会的文化品位又如何保证?

  笔者认为,庙会过度“商业化”势头必须遏制,因为它承载着无数市民体验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愿望。也有专家指出,庙会是文化的产物,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,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,绝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。这一点必须坚守,因为“商业化”过度,必然会使庙会丢了魂魄而走向衰落,传统民俗的未来便让人忧虑。

  为此,地方政府应走出“谁的地盘谁主办”和只算“经济账”的误区,对庙会项目招商、价格竞争等进行必要干预,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;也有必要由政府出资,在庙会中争取一定比例的摊位和舞台,扶持文化团体、民间艺人在庙会上进行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;甚至可考虑将某些文化品位高的庙会,视作一项民生保障,完全由政府来埋单,以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生活权利。(何勇海)

 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杭州确诊两例H7N9禽流感病例1人死
  • 体育亚冠恒大4比0 贵州1比2客负 视频
  • 娱乐身边人证实:王大治未离婚 疑借董洁上位
  • 财经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或延至十二五后
  • 科技传苹果第二季开始生产新iPhone
  • 博客郎平:怀念战友陈招娣 上海罕见天象(图)
  • 读书半世飘零功过谁说:张学良幽禁秘史
  • 教育高中生下跪喂父母吃饭被指作秀(图)
  • 育儿跟汤唯学习准妈妈的唯美穿衣法(组图)